■ 張興儒醫生在貴州遵義習水縣和手術後復明的阿婆握手資料照片本報房屋貸款記者 金恆
  有這樣一群人,8年來,跋山涉水,不遠萬里,只為實現一個夢——去邊遠貧困地區,幫更多患者擺脫眼商務中心疾,走出黑暗。
  由普陀區中心醫院副院長、眼科主任張興儒領銜的“慈善光明行”公益團隊,從2006年開始,平均每年一站,先後走過四川甘孜、新疆青河、甘肅甘南、內蒙古科爾沁、四川涼山、雲南江川、青海果洛、貴州習水,免設計裝潢費義診患者9587人,成功實施手術1092台。
  手術標債務整合準四個“最”
  第一站,四川甘孜佐欽鄉,代償海拔4000米,9月的氣溫在10℃以下,洗手液刷在手臂上,一直涼到心裡。
  燈光昏暗,手術顯微鏡忽明忽暗,護士遞過來器械後,張興儒並沒有像往常那樣爽快地接過,而是仔細地觀察顯微鏡下的視野。短暫等待後,他才接過手術刀,全神貫註,每一步都慎之又慎。
  摺疊式人工晶體出現“高原反應”不能摺疊,頭暈目眩的高原反應,一個個難關,張興儒都要想盡辦法剋服。
  晚上,張興儒繼續去為第二天的手術病人清潔眼部,打著手電筒,張興儒反覆檢查沖洗,“藏民很少洗臉,要保證手術無菌安全,不能出問題啊!”雪白的棉球擦一下,就變黑了,擦上五六遍才能勉強乾凈,眼圈像一個反著的“熊貓眼”,張興儒笑了,可心中不免沉重:“紫外線光照強是引起白內障的一大因素,但藏民缺乏眼睛衛生常識,加劇了白內障的發生。”
  兩天時間,18台手術,全部成功。一般醫生在平原上保持這個紀錄都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忍受高原反應、腰疼發作、條件簡陋等困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幾台手術下來,手指不時地抽筋,張興儒不得不停下來按摩一會兒再繼續。
  “他們,這一次機會不只是他們自己的,也承載著別人的希望。”張興儒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決定用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設備、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術去完成每一例手術。”
  (下轉A5版)(上接第1版)
  一臺手術把夢“圓”
  2008年7月,新疆青河縣酷熱難當,手術室里沒有空調,不能開窗,不能使用電風扇,室溫高達38℃。為了防止汗水滴在手術台,醫生們的袖口、帽檐內都塞滿了紗布和棉花。第二天凌晨,天邊泛起紅色的曙光,完成了22例眼表手術和10例白內障手術。
  “為了病人,累倒在手術臺上也甘心!”錯過了這次手術,那些病人也許將永遠與黑暗相伴,為了抓緊寶貴的時間,張興儒與其他醫生輪流主刀,中午不休息,累了在走廊里躺一會,餓了就啃幾口饢,渴了咬一口黃瓜。衣服濕了又乾,幹了又濕,泛出了白白的鹽花,第二天,又是一夜到天明。
  一個決定,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一臺手術,關乎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希望:
  ——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10歲男孩,從出生起就看不見父母和世界的模樣,手術復明之後,他欣喜若狂。
  ——患有嚴重倒睫的16歲女孩,因為角膜損傷影響視力從未上過一天學,手術之後第二天她就奔向學校,一圓上學夢。
  ——一個五口之家,家裡的三個孩子都雙目失明,無法勞動,無法維持生計。上海醫生幫助他們都恢復了視力,改變了家庭的命運。
  民間慈善星星“火”
  2012年,在青海果洛站的最後一天,3歲小女孩依毛被抱來門診,考慮到醫院條件和晶體數量,在當地實施手術的計劃被否定了。
  回到上海後,小依毛一直在“光明行”隊員心中牽掛著。經過後續跟蹤、募集資金,小依毛被接到上海,由對症治療小兒眼病的新華醫院完成了復明手術,她撲閃著那雙美麗的大眼睛,對志願者們說:“我長大後想學跳舞……”從此,“慈善光明行”拉開了新的序幕,2013年,貴州習水4名雙盲兒童由志願者全程資助,在新華醫院手術後重見光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2013年起,“光明行”手術實現直播,現場培訓當地醫生。“慈善光明行”工作室在普陀區中心醫院落成,團隊將資助邊遠地區的醫生來滬進修學習。
  在張興儒看來,一支醫療隊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醫生有技術,志願者有力有資金,“光明行”探索實踐了“技術和資金”的民間小規模慈善項目模式。
  張興儒一直珍藏著幾件不同尋常的白大褂,每件白大褂上都寫著一個地名:新疆青河、雲南江川、青海果洛……上面簽滿了一個個參與者的名字:明清、胡大源、張萍、趙芝玲、繆晚虹、楊永曉、趙培泉、曲菲、劉暢、凈蓮……那是光明行隊員播撒光明的足跡。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凈土,我們曾悄悄珍藏,當我們面對那麼多期待,它自然敞開了,散髮出人性的光芒。”這份信念,讓張興儒由原先一時衝動做慈善,成為如今的執著堅守。  (原標題:為了患者“一生一次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qyjzdi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